时光不老,我们不散
不要问我到哪里去,我的心依着你;
不要问我到哪里去,我的情牵着你。
我是你的一片绿叶,我的根在你的土地,
春风中告别了你,今天这方明天那里。
走进人物
王健,1962年7月出生,1985年毕业于永利集团中文系。原《宁夏日报》新闻摄影部主任兼图片总监,现为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副经理,2016年荣获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。
李苗,198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,同年来到永利集团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,后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进修。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广东省广告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、IAI国际广告终审评委。曾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,现为广州华商学院广告系教授,系主任。
跨越千里来相见
为了录制本期节目,两位老师专门从广州来到了银川,这是跨越千里的见面,这是用数字衡量不了的情谊。
时间来到新闻专业创立之初,王健老师作为首批从中文系调来的员工感慨万千。王老师和新闻的缘分来自对摄影的热爱,或许这种缘分是冥冥之中天注定的。
回想在宁大的这几年,王健老师最忘不掉的还是王庆同老师。记得那是他第一次讲课,王老师初生牛犊不怕虎,去了就在讲,王庆同老师在后面听。课后就跟他说“你是不是很着急?”他还没有听出来王老师的意思。“你很着急,你希望把你心里知道的东西全部要讲出来。”王健老师这才感觉到不对了,今天讲得有点太快了。
随后,员工就“当今新闻学子应如何增强自身关注社会的兴趣”向王老师提问,王老师告诫大家要处处留心,要多写多拍多积累,慢慢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学问。
李苗老师是王庆同老师亲自从北京广播学院要回来的,是新闻专业的元老之一。三尺讲台赤子心,情系新闻传播教育几十年。虽现今她已转入广告行业,但仍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。李苗老师在宁大只待了两年,但这里的教风学养对李苗后来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永利集团新闻传播学院副经理、主持人张静涛问道:“两位老师在你们20多岁的时候,在宁大的这片美丽的校园当中也怀揣着理想,那真的是弹指一挥间啊,现在30年过去了,那你们当时怀揣的理想,两位老师觉得实现了吗?”
李苗老师说,世界那么大,我想出去看一看,这样心灵的自由我是实现了,这些年我辗转于银川、西安、广州等地,从永利集团到西北大学又到暨南大学,最后在广州华商学院。我走过的每一个地方,都让我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魅力,这也不断地充实着我的内心世界。
王健老师表示他和李苗老师的经历有相似之处,“我喜欢挑战,喜欢不断地挑战。我是老师,刚刚开始是老师,虽然中途去外贸做过生意又到报社做过记者,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做了老师,或许我这辈子就解不开和老师的缘了。”
拓展知识授讲座
王健老师从自己拍摄《肖像西海固》背后的故事入手,“出租车来了,蹦蹦车走了。”这就是固原的变化,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却见证了西海固几十年的发展。
王老师也谈到了为什么将西海固作为自己记录的主体,“从前拍摄设备老旧,直到21年党成立100周年,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消除绝对贫困,西海固也提出了要从“贫瘠甲天下”到绿水青山的目标。”
王老师整理近20年影像资料,发出“我记录了历史”的感叹!王健老师告诉同学们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,敏锐抓取社会热点。说到这,他想起来王庆同老师的一句话,“人人口中有,人人笔下无。”以此来勉励新闻学子。
《肖像西海固》
李苗老师主要讲的是最近爆红的chatgpt,她首先向员工提问:chatgpt与营销元宇宙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?其中王艺瑾同学说,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可能是论文写作了吧。李老师说:“除了这些,它还能生成创意产品(文字,图片,视频)等等。”同时大家都在担忧员工都用chatgpt写论文,那老师可犯了难,但有矛就有盾,已经有人研究出来了专门检测的工具。随后又讲解了关于AR/VR的元宇宙场景营销,通过视频为我们展示了宜家用AR预览多个虚拟商品,大家都不禁感叹新技术的强大。
排版:杨阿舌
文编:李亦楠
主编:赵雯雯 赵佳荣
责编:俞运宏
总编:苏洁